在口腔健康领域,龈下刮治常被比作“牙齿根部的深度清洁”,它通过专业器械深入牙龈下方,清除隐藏的致病菌斑和结石,是治疗牙周炎、预防牙齿松动的关键手段。这一技术如何运作?为何不可或缺?本文将为您揭开其科学面纱。
牙周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:龈下结石与菌斑
牙周炎的根源在于牙菌斑堆积形成的牙结石。当结石突破牙龈线,在牙根表面“扎根”形成龈下结石时,常规刷牙和洗牙(龈上洁治)便无能为力。这些结石表面粗糙,易吸附细菌,其代谢产生的毒素会持续刺激牙周组织,引发牙龈红肿、出血,甚至导致牙槽骨吸收、牙齿松动脱落。研究显示,未经治疗的牙周炎患者,牙齿脱落风险是健康人群的3倍。
龈下刮治:三步清除致病根源
龈下刮治的核心在于“精准清除+根面修复”,其操作包含三大关键步骤:
深层结石清除:医生使用手工刮治器或超声器械,将工作尖深入牙周袋(牙龈与牙根间的间隙),逐层刮除附着在牙根表面的龈下结石。例如,针对后牙根分叉处的隐蔽结石,需采用微型刮治器(如Gracey匙刮器)精细操作。
根面平整术:部分结石毒素会渗透至牙骨质表层,形成“感染层”。医生需通过刮治器平整根面,去除病变牙骨质,使牙根恢复光滑,阻断细菌再次附着。
袋内组织修复:若牙周袋内壁存在溃疡或肉芽组织,医生会轻柔搔刮,促进健康组织再生。例如,VECTOR超声系统可通过低频振动实现微创修复,减少术后疼痛。
适用人群与治疗时机
龈下刮治并非“人人必做”,其适用场景包括:
牙周炎患者:牙周袋深度>3mm、牙龈出血或溢脓、牙槽骨吸收者。
牙周维护期患者:曾接受牙周手术或种植牙者,需定期刮治预防复发。
特殊人群: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功能下降,更易受牙周病菌侵袭,需加强龈下清洁。
治疗时机需由专业牙周医生评估。通常,在完成龈上洁治(洗牙)1周后,医生会通过牙周探针测量袋深,若探诊深度>3mm,则需启动龈下刮治。
术后护理:从“清洁”到“维护”的全周期管理
龈下刮治后,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牙齿敏感(因去除结石后牙根暴露),需避免冷热刺激,使用抗敏感牙膏缓解。此外,需严格遵循以下护理原则:
饮食禁忌:术后24小时内避免辛辣、过硬食物,防止刺激创面。
口腔清洁:每日使用牙线、冲牙器清理牙缝,配合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抑制细菌。
定期复查:每3-6个月进行牙周检查,及时处理复发结石。
科学认知:龈下刮治≠“痛苦体验”
随着技术进步,龈下刮治的舒适度已大幅提升。例如,超声刮治通过高频振动分解结石,减少手工器械的机械刺激;局部麻醉技术可有效缓解疼痛。研究显示,90%的患者在治疗后表示“不适感在可承受范围内”。
龈下刮治是牙周治疗中的“深度清洁术”,它通过精准清除致病根源,为牙周组织修复创造条件。对于牙周炎患者而言,这一技术不仅是治疗手段,更是预防牙齿脱落的“生命线”。定期牙周检查、科学维护口腔健康,方能让笑容持久绽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