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周炎,这一常被忽视的口腔疾病,正悄然威胁着全球数十亿人的口腔健康。据统计,我国90%以上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,其中牙周炎是主要病因。它不仅会导致牙龈出血、牙齿松动,更与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全身健康问题密切相关。
牙周炎的本质:牙周组织的“慢性炎症危机”
牙周组织是牙齿的“地基”,包括牙龈、牙周膜、牙槽骨和牙骨质。当牙菌斑中的致病菌(如牙龈卟啉单胞菌)在牙齿表面堆积,会引发牙龈红肿、出血,若未及时干预,炎症会向深部蔓延,破坏牙周韧带和牙槽骨,形成牙周袋,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。这一过程可能持续数年,早期症状易被误认为“上火”或“刷牙太用力”。
四大典型症状:你的口腔在发出警报
牙龈红肿出血:健康牙龈呈粉红色,质地坚韧;而牙周炎患者的牙龈会变为鲜红或暗红色,边缘肿胀增厚,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。
牙周袋形成:正常牙龈沟深度≤3毫米,当炎症破坏牙龈与牙齿的附着关系,深度超过3毫米即形成牙周袋,成为细菌滋生的“温床”。
牙齿松动移位:牙槽骨吸收导致牙齿稳固性下降,轻者咀嚼无力,重者牙齿外突、间隙增大,甚至自行脱落。
口臭与溢脓:牙周袋内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硫化物,引发持续性口臭;炎症加重时,轻压牙龈可见脓液渗出。
三大核心诱因:从局部到全身的连锁反应
局部因素:牙菌斑和牙结石是主要元凶。牙菌斑是细菌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生物膜,若未通过刷牙、牙线等方式清除,24小时内即可矿化形成牙结石,其粗糙表面进一步吸附细菌,形成恶性循环。
全身因素: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会降低免疫力,增加感染风险;吸烟者牙周炎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3倍,且治疗难度更大。
行为因素:食物嵌塞、不良修复体(如假牙边缘不密合)、咬合创伤(如夜磨牙)等,均会加速牙周组织破坏。
科学防治:从日常护理到专业干预
基础治疗:通过龈上洁治(洗牙)和龈下刮治清除牙结石,配合氯己定漱口水控制感染。
药物治疗:急性期可口服甲硝唑、阿莫西林等抗生素,局部使用米诺环素凝胶促进组织修复。
手术治疗:对于牙周袋深度>5毫米、牙槽骨吸收严重的患者,需通过翻瓣术、植骨术或引导性组织再生术修复缺损。
长期维护:每6个月复查一次,掌握巴氏刷牙法,使用牙缝刷和冲牙器清洁邻面,戒烟并控制全身疾病。
牙周炎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,早期干预成本低、效果佳。若出现牙龈出血、口臭等症状,请及时就诊,避免“小病拖成大患”。守护口腔健康,从重视牙周炎开始!